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用紙雜談
來聊聊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蘋果攝影集吧,關於”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此書,對業內人士來說,講到紙是選用Scheufelen的Heaven42,再加上James Cropper的ColorPlan(雖然據說應該是GF Smith的OEM單),應該就不會有人嫌它的定價貴了。
書可以不買,但紙不能不談,偶然在個人的FB小嘮叨之後,意外的發現以前在台灣恆成紙業/Auspic Paper就曾經引進這張Heaven42,由於德國品牌的標誌像是一隻火鳥,所以當時起名為「火鳥牌超特銅」,而以國內銅版紙類的銷售及市場環境來說,除了低價的產品充斥市面以外,一本攝影集真正能從「拍攝」、「數位處理」、「印刷機」、「油墨」到最後印刷表現關鍵的紙張,每一道流程環節的重視先不論,完成品所謂「銅不銅?雪不雪?」,業主本身可能對紙張不見得有基本概念及使用經驗,而品質反映在印刷後細節的好壞也得倚賴不同的環節協作才能完美,若是不合適的題材或不嚴謹的印刷環境之下無法將好的印刷用紙發揮實力,最後在紙業中,往往有劣幣驅逐良幣這樣的情況不斷發生,好的紙有一定的成本訂價,往往被相似的廉價品所取代,這張「Heaven42」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離開台灣。
如果單從印刷的效果來看,我想評價應該是不需質疑的,但若是把好紙品留在市場的角度來思考,紙張本身的品牌、來源、特色與效果需要更清楚地展示,如同身份證或證書那樣子,除了信賴感以外,當大眾能接觸到這些不同於DoubleA以外紙張,並且開始理解不同紙品的品牌與概念,就能產生對於紙張文化友善的價值觀,進而有理由開始選擇好的紙,做好的設計,做好的印刷。
因此我在推紙文化這樣的概念時,除了代理商中文名稱以外,都會帶到原廠牌與其特色,從解構原廠印樣思維,為何如此設計安排細節以外,再從原命名去反思名稱賦予的意義背後為何,無論你是愛好設計、印刷,或者單純喜歡文創或是紙業的從業人員也好,紙張是文化的載體,若用點心思去瞭解一張白紙,也將能獲得不少樂趣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