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接觸了許多形形色色的紙張後
心中一直有個疑問
屬於台灣的紙張是什麼樣貌呢?
今天到了324版畫工作房參觀台灣花紙展
起因於老闆想要尋找包裝用的紙袋
進而開啟了他的探尋台灣花紙之路
也成為這次展覽的開端
展牆上數十種印花,沒有特定風格及顏色
有的像日式風,又或哥德式的裝飾線條,又或幾何設計
就像在微觀台灣的文化,是由許多不同文化堆疊內化而成的獨特樣貌
牆上的花紙來自各行各業,映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彷彿踏進了一道時空之牆
隨著產業結構及需求開始轉變,這些紙張也逐漸停產,沒入在記憶中
也或許透過集思廣益,用不同面貌將這些台灣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展覽資訊—
※臺灣民俗百花賞※花紙特展
展期:2018 / 04 / 11 – 6 / 30
地點:紙室 / 台北市太原路97巷16號
開放時間:週三~六 10:00-18:00
傳統紙紮用紙,是展牆上第一個吸引到我目光的款式,就是喪禮或祭祀時常常見到的圖案跟顏色,傳統建築的屋瓦形式,增添了鮮豔的色彩點綴,也帶著華人慎終追遠的思想。雖然現代人對於紙紮的需求減少許多,但我想這樣的生活記憶,都是獨特的文化養分。
紙紮屋的「建材」-地板磁磚,喪事的傳統中,像是奠儀要是單數,紙紮屋的磁磚數量,也會要求要單數。所以師傅在製作時,都要仔細清點磁磚的數量,以符合喪家的傳統習俗。
隨著時代演進,紙紮行業也開始思考如何能夠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所以有了花崗岩、大理石紋的「紙建材」,也可以省去點算磁磚的步驟。
展牆上看起來最有年紀的兩款,屬於早期在喪禮上使用的包材,可以看到用這種素雅花紋包裝的毛巾回禮。因為泛黃的關係,原本白底藍花的喪禮標準配色,變得很有純樸的農家風格。
不管是以前或現代,包裝設計常會透過一些特殊的加工,增加商品的整體價值。礙於印刷技術與成本考量,當時大多僅使用1-2色的印刷。
顏色沒套準🤣🤣🤣也別有一番風味
想起美好純樸的童年款式,在那個電腦並不普及的時代,線條與顏色多了一份無法取代的手工感。傳統的單色印刷機雖然無法有精準的套印準度,卻有一種瑕疵的美感,在追求完美的現代,格外珍貴。
出自於紡織業的花紙,避免布料印刷完時互相染色,會在中間襯一張薄紙,材質有點類似服裝內的襯紙,布料印刷完後,若油墨還有剩下,也會被拿來印刷在紙上,幾十年前印花設計,現在看起來還是很經典。而從布料中取出的襯紙,也會再利用成為包裝紙材,零浪費👍🏻👍🏻👍🏻